时间:2025-11-04 15:02:45 来源:央广网
深秋寒意渐浓,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设施农业大棚内却暖意融融、生机盎然。30余座现代化日光温室整齐排列,蔚为壮观;棚内,番茄藤蔓蜿蜒攀爬,青红相间的果实缀满枝头,草莓苗株青翠欲滴、暗香浮动;工人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分拣、包装,崭新的泡沫箱迅速封装贴单,即将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这幅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正是京蒙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结出的丰硕成果。

等待包装运输的柿子(宋小伟 摄)
资金活水,“筑巢引凤”育产业
这片占地150余亩的设施农业园区,是整合京蒙协作资金等多项政策资金共同“浇灌”的成果。近年来,八仙筒镇集中力量办大事,谋发展,整合京蒙协作、通州区帮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少数民族发展等资金逾2929万元,其中京蒙协作资金及通州区帮扶资金达1845万元,在红升村、黎明村集中连片建造先进温室大棚,打造高标准设施农业基地。过去这片普通的农田,如今已经成为村里的‘聚宝盆’,每年可为红升村带来84万元收益,为黎明村增收43万元,为乡村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科技赋能,有机种植提品质
“你尝尝,这口感和普通番茄完全不一样!”管理员李堂前随手掰开一颗草莓西红柿,浓郁果胶瞬间拉丝,沙瓤果肉饱满诱人。“我们坚持有机种植标准,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全靠熊蜂自然授粉——虽然坐果率低些,但风味是激素授粉没法比的。”
园区内,21栋番茄大棚种植着超过20个品种。为防控虫害,棚内悬挂防虫网与粘虫板,必要时人工抓虫,从源头守住品质防线。

工人在草莓棚铺设保温膜航拍图(朱一夫 摄)
相邻的草莓种植区则展现了更前沿的科技。草莓种植管理员李春钢正通过手机APP查看实时数据:“棚长280多米,现在温度24.9℃、湿度32%,风机、湿帘、补光等都能远程控制!”他介绍,草莓苗栽种前需在制冷车间促进花芽分化,配合从长白山引进的优质腐殖土和自动打药机,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电商拓路,立体营销闯市场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奈曼旗草莓西红柿,皮薄肉厚、沙瓤多汁!”园区临时改造的宿舍直播间里,主播们正通过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方式热情推介。
运营团队深耕电商渠道,主打5斤装精品礼盒,以一件代发模式销往全国。“顺丰快递3天即可送达深圳,我们对细节把控很严——泡沫箱保温、塑封膜锁鲜,连胶带粘贴方向都反复琢磨。”李堂前说道。
与此同时,园区构建了“分级销售”体系:品相完美的优质果直供北京大型超市,品相稍逊的“二级果”以亲民价格供应本地市场,形成“线上精品拓市场、线下分级保收益”的立体销售网络。
利益共享,强村富民见实效
产业蓬勃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共享红利。大棚基地每年为两村带来超百万元集体经济收益,这笔资金被精准用于民生福祉:红升村用收益完善基础设施,为70岁以上老人缴纳医保;黎明村则为参保村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让集体增收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工人正在草莓棚内进行保温膜铺设(李丽娟 摄)
“一天145元日结,离家近还不累!”正在为草莓覆膜的村民笑着说。园区日均用工超10人,高峰期达30余人,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从京蒙协作的资金活水,到现代化大棚的拔地而起;从科技赋能的有机种植,到电商加持的精准营销;从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到村民腰包的实实在在鼓起来……奈曼旗八仙筒镇以政策支持为支点,撬动特色种植产业、村集体经济增收、群众致富,蹚出一条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蓬勃发展之路。
编辑:魏全民
https://nm.cnr.cn/hlnmg/20251104/t20251104_527418552.shtml
编辑:王俊杰 审编:范伟
扫一扫掌握更多资讯
最新最热
公益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