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17 15:06:22 来源:新华社
小小竹编变身时尚包包,手工银器畅销海内外,传统绣品变为国潮服饰走上时尚T台……越来越多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手工艺依托各地建设的非遗工坊,在传统和现代中找到连接点,融入现代生活、吸引世界目光。
目前,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相关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让我们透过非遗工坊这扇窗,领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融入现代生活的动人风景。
政府搭台,架起非遗保护与产业兴旺之桥
今年3月,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成立。“联盟将秉承共创、共赢、共享的理念,系统性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开展交流互动、产品联创等,并推动联盟与相关平台、国潮品牌以及景区协会等深度合作。”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政策春风盘活非遗资源,工坊建设架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桥梁。
文化和旅游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产业帮扶等方面给予支持。中央财办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
全国有18个省份制定了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文件,从资金奖补、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支持。浙江、河南等省通过实施“非遗薪火行动”“非遗点亮计划”,引入运营团队和设计资源,探索出“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助力、传承人参与”的工作路径。
各地立足特色优势,精准培育带动强、市场好的项目。云南建水等地通过推进非遗工坊建设,集聚优质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发展紫陶等特色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
浙江杭州萧山区推动非遗工坊与乡村结对,“萧山萝卜干”省级非遗工坊以“订单”和协议的方式连接4万多农户衔接产销,2024年萧山萝卜干产值达3亿元。
在河北曲阳县,定瓷和石雕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带动全县10万余人实现就业,石雕年均产值约150亿元。
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工作室,美国陶艺家马克·路弗德在定瓷泥料上刻花。新华社记者 邹尚伯 摄
“新时代乡村手工艺的振兴,具有非遗保护利用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属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培计划负责人陈岸瑛说,手工艺多采用天然原材料,由此形成的产业链和生态圈,散发着“天人合一”的独特魅力;手工造物活动多与地方文化、民俗生活相关,对于复兴地方文化具有独特意义。
https://news.cctv.com/2025/06/17/ARTIPR49atYOwGymxxsnmDpO250616.shtml
编辑:王俊杰 审编:益审核
扫一扫掌握更多资讯
最新最热
公益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