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2-12-27 11:12:25 来源:重庆日报

图片

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23.1亿元,增长6%,居渝东南首位

近期,走进位于黔江区水田乡大塘村3组的羊肚菌种植基地,村民们在大棚内抢抓农时,忙碌着播撒羊肚菌菌种,为来年丰收做准备。作为特色生态品牌,黔江区羊肚菌种植规模已经达到7000多亩,扩展到了27个乡镇街道,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今年以来,黔江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构建以“粮油桑猪(牛)”为主导、“烟果渔菌(药)”为特色的产业体系,聚力打造肉食品、茧丝绸、烟草等农业全产业链,坚决守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防止返贫“三条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前三季度,黔江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3.06亿元,增速6%,增幅稳居渝东南第一。

抓好稳粮保供 超额完成全年播种任务

重庆市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保供基地位于黔江区舟白街道。基地占地220余亩,当前主要供应花菜、茄子、芹菜、西红柿等10多个品种。每天20多名工人忙着采摘、农残检测、打捆和转运,可以为黔江城区供应蔬菜2吨左右。

一斤斤蔬菜,一袋袋米粮,一盘盘肉食支撑起了千家万户的家庭餐桌。11月以来,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组建农产品生产保供专班,科学组织开展生产布局。建立生猪产能保供基地17家,扩种白菜、萝卜、甘蓝等秋冬蔬菜13.4万亩,每日可提供蔬菜70余吨、商品肥猪300头、鸡蛋4吨,有力地保障了市民消费需求。

“民以食为天,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黔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力抓好粮食稳产保供。

紧盯粮油生产。充分调动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积极性,兑现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000余万元;全力开展农业生产抗旱保收,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4万亩,超额完成全年播种任务(72.56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23.06万吨。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500亩,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目标任务(6000亩)8.3%。播种蔬菜18.3万亩,预计产量27万吨;持续打造“马喇湖贡米”黔江优质稻米品牌,在马喇、邻鄂、五里等乡镇建成百亩级、千亩级粮油示范片15个。

加快撂荒耕地盘活利用。探索建立党员干部(亲属)带头复、承包农户主动复、经营大户集中复、集体经济组织兜底复“四复”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00万元用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奖补,完成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1.4万亩。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两区”集中倾斜,完成黔江区(2021年—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落实区级财政资金1800余万元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造1.2万余亩,完成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万亩,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图片

▲中塘镇肉牛养殖基地

聚焦链式发展 打造多条农业全产业链

“今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关键之年,推动产业振兴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黔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提质增效,全区聚焦链式发展,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聚力打造肉食品、茧丝绸、烟草等农业全产业链。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1.39亿元,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以上。

其中,在打造肉制品全产业链发展方面,今年以来,全区坚持稳猪兴牛主基调,强化生猪产能调控,加快发展牛产业,肉制品全产业链建设成效初显。据介绍,今年新增生猪标准化养殖场10个,前三季度全区出栏生猪52.86万头,同比增加9.5%;强化政策扶持力度,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阿蓬江2000头肉牛、新华4000头奶牛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前三季度出栏牛1.32万头,同比增加7.8%。

同时,围绕无抗生猪、武陵黑猪、黔江高山小黄牛、黔江牛肉干、黔江牛肉脯等肉食产品,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构建猪牛肉制品全产业链,预计可实现全产业链统计价产值22亿元。

2022年黔江产茧7.42万担,连续12年位居全市第一。有了稳定的本地原材料供应,为延链补链强链、提质增效做强丝绸工业、拓展全产业链条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近年来,黔江区通过引进缫丝龙头企业、建成蚕桑丝绸工业园、推进桑文旅融合发展等多措并举,逐步构建起丝绸工业全链条发展格局,探索出了一条“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强化三产”的山地蚕业发展“新丝路”。

2022年建设蚕桑示范片4060亩,全区桑园面积达到9.4万亩。目前,落地基地龙头企业2家、相关加工企业13家、三产企业2家,建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地毯-服装-桑蚕生物资源加工-外贸-桑旅融合发展的蚕桑丝绸全产业链,年产值10亿元以上。今后5年,黔江区将力争实现丝绸产业链产值35亿元以上。

9月,黔江区水市镇7990亩烤烟正式进入开秤收购阶段。一辆辆满载烟叶的车辆驶入烟叶收购站,工作人员对烤烟进行质检、分级、过磅、打包,前来交售烟叶的烟农们个个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烤烟已经成为黔江区特色经济作物,预计全区2022年产烟8万担,产值1.3亿元。为了更好地依托黔江区卷烟产业基础,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产业,2021年8月18日,黔江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正式开工。新的黔江卷烟厂锁定“年产能40万箱,产值120亿元、税利100亿元”目标。截至目前,黔江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土建一标段已完成本标段总体进度25%,部分建筑已完成封顶,有望今年年底完成标段所有建筑主体施工。

未来,卷烟及配套将成为黔江区“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预计到2025年,卷烟及配套产业产值将达到120亿元。

图片

▲白石镇天河村新貌

加速乡村建设 让山水田园成为风景

白石镇天河村,距黔江城区约25公里。近年来,白石镇以“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短短几年时间,曾经荒芜的天河村变成了美丽乡村,房屋林立、道路通达,九曲河从村子里蜿蜒而过,为乡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天河村只是黔江区加速乡村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全区按照“1+1+1+2”“1+9+52”乡村振兴布局,出台了《黔江区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将全区乡村振兴分为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有序推进,强化示范带动和脱贫地区后续扶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扎实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共摸排户厕12.7万余户,下达2022年“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补助资金计划400万元,完工1402户户厕改造工作。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向市人居办申报美丽宜居乡村30个。

在以改革创新激活乡村治理方面,建立全区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安排148万元村社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运行经费。已实现全区乡村治理清单制全覆盖,122个村社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占所有行政村(含涉农社区)的56%。同时,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增“三变”改革试点村28个,全年“三变”改革试点村社达到81个。落实7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14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全区216个村经营性收入达到2361.96万元。

完善政策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太极镇拥有8700亩优质在地桑园,培育近400户蚕农、20担以上大户58户、100担以上5户,是黔江区名副其实的“蚕桑小镇”。近年来,通过推动蚕桑产业一二三融合,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500余户群众均增收2万元以上。

“一方面是产业兴农,一方面是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两手都要抓、都要硬。”黔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筑牢返贫致贫“防火墙”,全区探索“常态化摸排识别、动态化监测预警、精准化跟进帮扶”工作机制,狠抓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黔江区通过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行业数据共享共用和快查、快核、快办机制,按月开展数据筛查预警,组建282名信息员队伍,建立村(社)干部“吹哨人”机制实施网格化监测。同时,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第二轮排查、巩固成果信息采集等专项行动,累计排查农户10.99万户42.11万人,农村居民走访排查全覆盖。

截至11月底,全区累计识别监测对象699户2417人,2022年新识别213户719人。已消除风险监测对象252户936人。

为了进一步强化帮扶,黔江区还建立了区级领导和区级部门领导结对帮扶未消除风险易返贫致贫户制度,进一步强化未消除监测对象结对帮扶力度,抓实抓细帮扶措施落地见效,确保监测对象风险“真消实消”;创新建立区级易返贫致贫人口医疗救助“一事一议”工作机制,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截至目前,全区落实资金54.5万余元,救助21人。

图片

▲桑园陆续开启田间冬管

数据说>>>

织密兜牢“两不愁三保障”安全网

◎强化教育保障。今年累计兑现落实各类国家教育资助6020.92万元、惠及学生11.66万人次,预计全年还将兑现落实2000万元左右;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合同4306份4040万元;教育基金会资助困难大学新生50.3万元、惠及学生139人。

◎强化医疗保障。全区稳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群体全部参保,落实资助资金1061万元。2022年,全区共实施医疗救助11万人次2150.75万元。

◎强化住房安全保障。常态化开展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排查工作,建立周报制度,及时将排查发现的19户农村危房改造对象纳入政策保障,均已全部完成改造。

◎强化饮水安全保障。持续开展农村人口供水保障动态监测,坚持“一月一排查”,排查发现农村供水保障问题8件,切实守住脱贫人口供水保障底线。累计投入资金4705.49万元,开展农村供水“一改三提”,落实管护机制,维修破损供水设施设备,确保正常运行,实施15个农村供水抗旱救灾工程建设,应急送水16532车次。

编辑:王俊杰  审编: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