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社会救助新政提升重庆民生温度

时间:2022-07-18 10:11:50 来源:重庆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做好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群众帮扶等方面的工作。

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困难,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党和政府对他们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近年来,重庆搭建社会救助三根柱梁,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从单一救助向多维救助发展,从生存救助向发展救助拓展。

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 记者 张莎 摄

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 记者 张莎 摄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站在困难群众的立场,我市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从救助前的受理渠道、救助中的范围扩大、救助后的实时监测,进行了严丝合缝的统筹整合。政策更有力度,兜底更加稳固,服务更加温暖。

更方便

“一门受理、协同办理”让群众“只跑一次、只进一门”

几天前,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居民戴元海领到了临时救助金,“雪中送炭,非常方便,我只跑了一次路。”

戴元海告诉记者,他因患癌,去年至今累计住院6次,生活顿时捉襟见肘起来。得知街道可以申请临时救助后,他找到办事大厅“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热情帮忙整理了需要的资料,一次性就办妥了所有救助手续,十多个工作日后他收到了临时救助金。

“这十多个工作日内,我们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系统的共享信息比对、入户核实来判断他是否符合条件,不再通知本人提交补充资料。从社区到街道到区级的审核都会通过短信告知申请对象进度情况。”工作人员罗娅认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有效解决了过去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推绕拖”等问题,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医疗困难、教育困难、基本生活困难、住房困难……困难群众可能遭遇若干方面困难,在政策不清楚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到底该求助于哪里。”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社会救助是保障民生的重要环节,过去的确存在救助资源分散、政策知晓不一、审批流程繁琐等情况,就此,我市加强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协调,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体制。2019年,在永川区试点经验基础上,我市在全市推广“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由乡镇(街道)经办机构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综合评估救助需求,提出综合实施社会救助措施的意见,并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办理或转请区县相关职能部门办理。

现在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工作平台集纳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教育、医疗、住房、救灾、就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残联、妇联等多个业务,已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公共服务大厅全覆盖,可实现困难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

今年1-5月,各区县累计通过信息平台受理救助申请4.32万件次,分办转办专项救助1.32万件次,部门反馈结果1.15万件次。

更温情

既“提标”又“扩面”,为困难群众托住稳稳的幸福

夯实基本生活救助,我市牢牢抓住“提标”“扩面”两个重点,困难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

市民政局介绍,“提标”方面,我市健全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居民消费水平、物价变动情况“双联动”机制。目前我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636元/人/月、515元/人/月,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1;较2015年分别增长51%、124%;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27元,较2015年增长38%。此外,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为城市低保对象、城市特困人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23亿元。目前民政等有关部门正计划再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

“扩面”方面,我市修订完善了低保条件认定办法和低保申请审核确认规程;对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予以认定,落实“单人保”“渐退制度”“刚性支出扣减”等政策,适度扩大救助对象范围。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低保新政条条暖心,目的就是扩大低保覆盖范围,兜牢民生底线,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更稳固。

比如“单人保”政策,主要用于保障低收入家庭中的特殊困难人员。我市做出规定: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的重度一二级残疾人、三级智力残疾人、三级精神残疾人和患有当地有关部门认定的重特大疾病的人员,可以单独提出低保申请;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倍以内,靠父母、兄弟姐妹供养,已成年且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或者身患重特大疾病长期卧床不起的人员,可以分户计算,符合条件的单独纳入低保。

“渐退制度”则指困难群众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1.5倍以内,给予6个月的渐退期,渐退期内依然享受低保政策,实现一定时期“缓冲”。

“刚性支出扣减”针对家庭成员因重病、残疾康复医疗、普通大中专教育支出造成的支出型贫困,在核算收入时扣减支出,有利于保障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生活。同时,我市还在低保认定中对于低收入家庭适当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旨在鼓励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通过劳动实现自我解困。

记者了解到,除全市统一政策外,各区县也出台了系列温情举措——铜梁区推出社会救助容缺受理诚信机制,困难群众提供“一证”(身份证),授权“一书”(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查认定授权书),镇街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即可先行受理救助事项,并一次性告知需要补齐补正的材料。

铜梁区二坪镇严家村村民蒋庆建因治疗结肠癌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困难,向二坪镇民政办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蒋庆建常年生活在云南砚山县,妻儿均为云南户口,需对该家庭进行跨省经济状况核查。”二坪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介绍,未建立容缺受理机制之前,蒋庆建该类人户分离家庭申请低保的时间需2-3个月;而现在,该类家庭可先纳入保障,待跨省核查报告出来后,符合条件的继续保障,不符合条件的停发低保并追回低保金。

于是,蒋庆建在提出申请的第二个月被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跨省核查报告显示他家经济信息状况符合低保条件,予以继续保障。

更精准

既“防漏”又“防错”,两套系统来支撑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有低保对象79.0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7.74万人。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如何实现应保尽保、精准施保?市民政局介绍,我市建立了两套信息系统,是既主动发现“防漏”,又严格把关“防错”的强有力支撑。

第一套系统为“防漏”的“重庆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涵盖了困难群众数据库、社会救助资源库,民政部门会每月和乡村振兴、就业、医保等部门进行信息数据比对,及时发现、精准救助、综合帮扶。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已通过信息比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1.43万名脱贫不稳定人口、1.51万名边缘易致贫人口及5000多名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基本生活兜底保障,避免因“脱保”“漏保”等造成的规模性返贫。

第二套系统为“防错”的“全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信息管理系统”。记者了解到,这套系统具备横向部门业务协同、纵向部省镇街业务办理、跨省市业务协作能力,市民政局已陆续同市公安、市税务、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市市场监督管理等14个部门和31家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可实现户籍、婚姻、车辆、不动产、税务、投资人、公积金、存款、理财、证券等44项数据、300余个字段的线上数据查询,川渝还实现了跨区域核对信息共享。

系统上线以来,共开展全国范围数据项核查826万余人次、跨省核查6161人次,主动有效预警6860人次。通过大数据比对,大大提高了各项惠民政策的精准度,保障了社会救助资金安全运行。

编辑:王俊杰  审编: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