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一老一小” 以民生温度提升幸福指数

时间:2022-04-08 09:38:31 来源: 新华日报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全社会重点关切的民生大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沂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幼有所育、学有优教、老有颐养”等公共服务事项,从大局考虑,从细微入手,打造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惠民举措,增强了全市养老托育服务供给能力,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惠民政策,让基层群众切实共享发展成果。为总结新沂在办好“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实事过程中的做法与经验,新华传媒智库调研组走进新沂展开了深入调研。

老有颐养,以农村敬老院改革为切入口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新沂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以农村敬老院体制机制改革的“小切口”,解决好农村居民养老的“大问题”,走出了一条“以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助推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的“新沂模式”。

优化规划布局,破解硬件设施落后难题。基础设施是开展养老服务的必要载体。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从新沂的情况来看,全市原有的20所农村敬老院大多是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中小学改建而成,房屋设施老旧、安全隐患较多、服务水平低下,导致集中供养的老人获得感、幸福感不足。为此,新沂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打破原有“一镇一院”布局,投资2.08亿元在全市规划建设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每个养老服务中心覆盖周边2—3个镇,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全市共享。7个养老服务中心全部按照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标准建设,实现供养、托养、医养等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

强化托底保障,破解经费保障不足难题。实现对养老服务的“托底保障”,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在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加强经费保障是新沂市委市政府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为此,新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资金保障,不足部分全部由市财政托底保障。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府支持。先后获得中央预算投资和项目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省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6亿元,为养老服务中心高质量建成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努力实现市财政托底保障。市财政每年统筹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确保机构优质运营有保障。

创新运营管理,破解体制机制僵化难题。“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新沂市委市政府聚焦农村养老服务专业性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采取务实举措推动改革创新、服务升级。一是改革运管机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资产、运营管理权限全部归市政府所有,由民政部门直接管理。原农村敬老院资产作为养老专项资产予以保留或盘活改造为其他养老设施,镇级不得变卖或改作他用。二是创新运营模式。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引进上海九如城等具有专业资质、经验丰富的企业团队运营管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三是强化综合监管。通过制定《新沂市特困人员供养资金管理办法》《新沂市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制度》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市民政局成立养老服务监管专班,有效提升了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

提升服务水平,破解服务质量不高难题。近年来,新沂市委市政府从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服务功能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农村“敬老院”向现代社会“养老院”转型升级。一是完善服务设施。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内部设施全部按照“四星级”标准配置,设有配餐间、多功能厅、娱乐室、门诊康复室,老人足不出户就能看病拿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二是提升服务标准。专业养老服务公司进驻后,严格按照1:7比例配备护理人员,护理人员100%持证上岗。集中供养率由原来的不足15%提高至目前50%以上,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实现100%入住。三是拓展服务功能。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政府兜底保障职能的同时,增设社区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形成社区、居家和机构“三位一体”养老综合体。

学有优教,以教育优先发展用心用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新沂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推动教育事业向现代化新阶段发展。

完善硬件设施、强化师资力量,为教育事业提供坚实支撑。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新沂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发展摆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首要位置,做到教育事业优先部署、教育经费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配置。从教育基础设施的增长情况来看,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校舍建设项目196个,建筑总面积达81.82万平方米,概算投资36.65亿元,新增学位7.49万个,共有16所整建制中小学投入使用。从师资力量的增长情况来看,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招聘教师3749名(含劳务派遣教师1857名),返聘退休教师612人次,吸引新沂籍外地教师返乡任教133名。

加强青年教师培训,夯实教育事业发展后劲。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加大青年教师岗位成才力度,新沂市大力实施新入职教师一年合格、三年骨干、五年优秀“一三五培养工程”和各学段名优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与工作技能。目前,全市现有县市级以上名优教师1300余人。其中,中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30余人,青年教师培训成效正逐步显现。

推进“双减”政策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群众关心、社会关切。“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新沂市迅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双减”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质量评价体系,规划顶层设计,全面安排部署,强化专项督查,稳步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各学校制定作业公示、总量统筹管理、检查考核等制度,完善全流程的作业管理细则,做到“三坚持三严禁”,即:坚持控制作业时长,坚持教师全批全改作业,坚持作业动态监测;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通过手机布置作业,严禁让家长或学生批改作业。与此同时,新沂市教育局投入400余万元,与新沂市融媒体中心、新沂市妇联联合打造家庭教育专题栏目——《家长大讲堂》,通过融媒体向广大家长推送,引导家长发现孩子的禀赋、特长、兴趣和爱好,鼓励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实施第一书记支教工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失衡是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突出难题。在这一方面,新沂市采取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第一书记支教工程的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全市范围内重组十四个小学教育集团,选派14名城区小学名优校长分别担任各镇中心小学党支部第一书记,加强城区优质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一对一”指导帮扶,提升区域课堂教学质量。据有关部门统计,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14名第一书记共组织开展120余轮次的城乡小学同课异构、送教下乡、集体备课、跨校体验、质量监测对比分析等“精准帮扶”活动,全市3600余名小学教师深度参与此项活动,586名城乡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新沂市通过派驻第一书记进行集团化办学,进而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得到了省市相关专家领导的高度认同。

补齐短板,坚持为民初心不断提高善治新沂的民生温度

照顾好“一老一小”是篇大文章。随着老龄化社会和三孩生育政策的到来,如何妥善解决养老服务质量不高、普惠性不足,城乡、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现实问题,不仅关乎个体家庭幸福和睦,也关系着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新沂市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用心用情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在新时代背景下审视新沂市服务“一老一小”的政策实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在办好“一老一小”民生实事的过程中,新沂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把满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放在首要位置,聚焦“一老一小”两个重点群体,将养老托育服务这项普惠性民生工程做实、做细、做到位,不断织牢织密“一老一小”社会保障和服务安全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养老服务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僵化难题,新沂市创新性引入专业管理团队,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为了引导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新沂市创新性开展青年教师“一三五培养工程”,显著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才成长步伐。通过改革创新,全市养老托育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坚持均衡发展。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领域实现均衡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在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上,新沂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均衡配置”原则,在全市统筹规划建设7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有效推动养老服务资源的均衡布局和共建共享。在教育资源供给上,新沂市委市政府通过采取第一书记支教工程等务实举措,有力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编辑:王俊杰  审编: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