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大意!体检正常≠健康,医生建议:按需体检才是 “健康保险”

时间:2025-09-04 16:57:21 来源: 深圳晚报

“把体检结果等同于‘完全健康’是一种误解。”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全科医学部主管、主任医师蔡飞跃向记者分享道:“有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每年体检报告显示一切正常,但是有一天猝死了。人的健康与其所处状态有关,很多突发事件,如猝死,往往发生在极度劳累、紧张或情绪波动时,这些状态下的风险很难通过常规体检反映出来。”

部分年轻人把体检当成“走过场”

部分年轻人对待体检流于“走过场”,这一现象在当下职场中逐渐凸显。记者采访深圳白领陈女士时,她分享了自己的体检习惯:“我通常选择常规体检,公司提供的体检套餐也比较基础。这几年各项指标也没有出现过明显异常,所以也没有专门复检过。以后年龄增加,可能考虑自选增加其他项目吧。”

谈及当下年轻人的体检现状,蔡飞跃进一步指出,“很多年轻人把体检当成任务应付,很少有公司的体检率达到80%以上的。”他总结了年轻人把体检当任务应付的四方面表现:“第一,不去体检;第二,走过场随便应付体检;第三,做完体检之后不看报告,不找医生解读报告;第四,即便报告提示风险,也不重视。”

对于当代年轻白领群体,蔡飞跃建议应首先填写健康问卷调查表,根据评估结果再选择适合的基础套餐,并视需要增加专项检查项目。“在国际上通行的是‘按需体检’模式:建议先咨询全科医生,根据专业建议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项目。”

倡导更有针对性的“1+X”体检模式

如何让体检真正发挥“早发现、早干预”的作用?欧蕾强调,核心在于落实国家健康管理指南倡导的个体化“1+X”体检模式。该模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率先提出,全国健康管理学术委员会主委曾强教授牵头制定相关标准,目前已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院推广。

“‘1’是基础必查项,不分男女老少,是健康筛查的‘底线’。”欧蕾解释,“1”包含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腹部超声、内外科查体,以及与全科医生的深度沟通。这一步很关键,医生会通过询问家族史、用药史、生活习惯,发现患者的潜在风险,为后续“X”项定制提供依据。

“X”则是个性化补充项,需根据个体家族史、既往史、疾病史等精准匹配。例如,有肺癌家族史、长期吸烟的高危人群,“X”应包含16排低剂量螺旋CT;高血压、高血脂人群,“X”需增加血管超声评估、心率变异性分析(评估疲劳指数与抗压能力);饮食不规律者,“X”应涵盖胆囊超声、幽门螺杆菌检测。“我们拒绝‘千人一方’的模板套餐,就像吃饭不能所有人都点同一道菜,体检也需‘千人千方案’。”

除了“查得准”,还要找医生解读体检报告。“拿到体检报告后,务必找全科医生解读,而非自行判断。97%的人体检会有阳性指标,但哪些是‘重大阳性’(如占位性病变、心梗前兆)需立即就医,哪些是‘慢病指标’(如三高、结节)需长期规范化管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欧蕾说。

这3类指标必须重视,心理健康别忽视

针对普通人如何做好健康管理,欧蕾建议重点关注3类指标:一是“占位性病变”相关(如肺结节、肝囊肿、乳腺肿块),需明确良恶性;二是“心脑血管相关”指标(血压、血脂、血糖、血管超声),尤其是中青年,别因“无症状”忽视;三是“持续异常指标”(如尿潜血、蛋白加号、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追踪复查,避免“单次正常”掩盖长期风险。

“管得好”同样重要。欧蕾强调,体检报告解读率需达到100%,且需全科医生全程追踪。比如血糖偏高者,医生会制定“3个月控制目标”,定期电话提醒复查;肿瘤标志物异常者,会协助预约专科门诊;甚至居家监测数据也能实时同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职场人群中高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即可初步识别抑郁或焦虑风险。目前前海泰康医院已将“心理健康测评”纳入体检常规项,包括90项心理健康问卷、心率变异性分析。

蔡飞跃表示,体检的价值在于“全流程管理”:体检前定制科学的检查方案,体检中按规范完成各项检查,不随意弃检,体检后找医生专业解读报告并制定干预措施。“除了定期体检,日常自我监测同样重要。建议使用家庭健康设备或智能穿戴设备,持续关注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变化,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健康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终身管理。”欧蕾提醒,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专业的事需交给专业的人——从“1+X”体检到全科医生管理,从报告解读到居家监测,每一步都不能少。只有把“防护栏”建在前端,才能避免“小病拖成大病”,真正实现健康同行。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8H4T6NR05149PH8.html?spss=dy_author

编辑:王俊杰  审编:益审核

网友评论